- Get link
- X
- Other Apps
《珍・奧斯汀毀了我的人生》是一部獻給靜默浪漫主義者的法式溫柔情書。這部由新銳導演蘿拉・皮亞尼(Laura Piani)執導的處女作,將筆觸放在一位書癡女子的內心世界與情感掙扎上,細膩描繪了一場既關於愛情也關於創作的雙重探索。它不是那種笑點頻出、節奏明快的浪漫喜劇,而是一部慢火燉煮的作品,適合那些願意細細品味情感層次的觀眾。
故事的主角是阿嘉特・羅賓森(Camille Rutherford 飾),一位內向而富有才華的書店女店員,她的日常生活簡單卻不乏溫馨:與閨蜜菲利克斯(Pablo Pauly)共事,與妹妹以及年幼的外甥同住,生活看似平靜,實則藏著一段沉重的過去——那場奪走雙親的車禍仍時時影響著她。她把對父親的思念轉化為對文學的執著,而珍・奧斯汀的小說成了她精神的避風港,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阿嘉特的性格是那種讓人想起年輕時的《傲慢與偏見》書迷:古典、浪漫、有點固執。她堅持不用交友軟體,甚至笑稱自己「不玩 Uber 式性愛」,已經兩年沒有與人親密接觸。她的愛情活在筆下小說中,不願向任何人坦露。直到她被一項珍・奧斯汀文學駐村計畫錄取,生活終於有了變化的契機。
駐村讓她遇見奧利佛(Charlie Anson 飾),一位年輕但帶刺的文學教授,也是珍・奧斯汀的後代之一。與阿嘉特不同,奧利佛對奧斯汀的作品不以為然,對這位「女性主義先驅」的價值提出質疑。這樣的對比自然激起火花,但皮亞尼的處理方式很細緻——她不讓愛情戲份蓋過主角的創作掙扎,而是將兩者並置成為一場平行旅程:一邊是對愛情的覺醒,一邊是對藝術自我的確認。
如果你喜歡《BJ 單身日記》的成長弧線,或曾為《她其實沒那麼喜歡你》裡角色的掙扎動容,那你會發現阿嘉特身上也有那樣的真實。她偷看其他作家寫作、試圖揣摩他們靈感來源的樣子,就像是初出茅廬的小說家坐在咖啡館角落,窺探著陌生人談話,只為尋找靈感的片段。她的觀察與模仿,其實是創作初期最本能也最誠懇的舉動。
這部電影的另一層張力來自於她與菲利克斯之間那場曖昧的吻。出發前,她一時情難自抑親了他,卻在駐村期間又對奧利佛產生興趣,這讓她陷入一場內心拉鋸戰。菲利克斯風流、溫暖,卻又像是熟悉到讓人無法產生激情的老朋友;奧利佛則神秘、冷峻,像一扇難以打開的門。這樣的三角關係,其實早已出現在無數愛情電影中,但皮亞尼的處理手法顯得更內斂、更真誠。
電影最打動人的地方,不在於劇情的驚奇,而是主角那些細微的情感轉變。某個瞬間,她在小屋裡一邊寫作一邊聽著老式黑膠唱片,窗外飄著細雨,像極了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場景。或者她與奧利佛爭論奧斯汀價值的橋段,也彷彿重現了過去我們在劍橋或牛津電影中看到的英倫文學對話,那種兼具理性與情感的交鋒,會讓熱愛書本的觀眾會心一笑。
電影中阿嘉特說:「文學是情感與思想混亂時唯一的解藥。」這句話來自她已逝的父親,也像是對觀眾的一種告白。她對奧斯汀的堅持,其實是一種對世界秩序的渴望。她不願放棄那些被時代稱為「過時」的浪漫,因為她相信那正是讓人類保持柔軟的核心。這讓人想起已故英國小說家艾莉諾・費頓(Eleanor Featon),她一生未婚,卻始終堅持在信中與筆友討論愛情小說,晚年甚至在養老院開設奧斯汀讀書會。就像阿嘉特一樣,她把愛的重量寄託於文字之中,讓人性得以保存。
雖然這部片在編排上稍嫌簡單,對於駐村其他作家的描寫略顯薄弱,可能會讓人覺得少了一些群像故事的層次,但整體節奏卻因此保持輕盈。而當菲利克斯因一則誤發的語音訊息來到駐村,電影重心再次回到他與阿嘉特之間,觀眾也被牽引進最後的選擇:該追尋心中的浪漫幻想,還是相信那位一直默默陪在身邊的知己?
《珍・奧斯汀毀了我的人生》不是一部熱鬧的愛情電影,也不依賴戲劇性的轉折來吸引觀眾。它是一部安靜地、慢慢打開的作品,就像一本翻到一半的舊小說,書頁邊角有些磨損,但文字依舊動人。對於那些曾經在深夜讀完《理性與感性》後對人生感到迷惘的人來說,這部片像是一封遲來的情書,提醒我們即便在速食愛情的時代,依然可以用心選擇,細細品味,並堅持相信愛是值得等待的。
對某些觀眾來說,這部片也許太過靜態,或太過懷舊,但正因為如此,它才顯得珍貴。當阿嘉特在片尾說出:「我們不是在尋找完美的愛情,而是在尋找一種值得為之妥協的現實。」那一刻,觀眾不禁會想起自己青春期時偷偷寫下的日記,裡面那些天真的夢想與自言自語,也許都值得再被翻出來看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