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影像之旅:從銀幕背景到電影熱土的蛻變

 當你漫步在都柏林的石板路上,或是乘船遊覽別爾法斯特的泰坦尼克號博物館,鏡頭早已開始捕捉那些不為人知的城市脈動。這正是 MUBI Podcast 新一季,主題為愛爾蘭影像文化的魅力所在。主持人 Rico Gagliano 登上飛機來到這兩座城市,找來了《Kneecap》導演 Rich Peppiatt、《Brooklyn》導演 John Crowley、《Poor Things》監製 Ed Guiney,以及演技派 Fiona Shaw 與 Carrie Crowley,透過他們的視角,探索愛爾蘭如何從好萊塢浪漫愛情片的背景板,搖身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影像重鎮。

這不是一季單純的訪談節目,更像是一場融合電影旅遊、文化深度挖掘、影像產業潮流與創作心靈對話的冒險。Rico 一路訪遍酒吧裡吟唱詩歌的吟遊詩人,也造訪那些新興電影公司與在地影展,從土壤出發,用鏡頭述說愛爾蘭的民族精神與當代獨立創作生態。

Rich Peppiatt 在《Kneecap》中以喜劇形式呈現都柏林北區的社會現象,將愛爾蘭工人階級青春故事與當代政治議題緊密交織。他在 podcast 裡談到拍攝過程時提到那種「在地創作的力量」,他形容有場戲是在街角理髮廳即興完成的,演員、理髮師、路人都成了那一剎那的共同演出者。這種即興與真實,讓影像作品擁有一種難以模擬的生命力。

《Brooklyn》的導演 John Crowley 則帶著溫柔的視角講述愛爾蘭與移民少年少女的故事。他在都柏林城郊找到了當年拍攝《Brooklyn》片場的大大小小場景,談到當電影在片場舉辦座談時,不少曾觀眾走到場記前告訴他:「這條街就是我兒時長大的地方」;那一刻他深刻感受到電影與記憶之間的交會情感。節目隨之展開更多討論,從個人經歷延伸到文化身份認同。

《Poor Things》的監製 Ed Guiney 談到愛爾蘭製片體系的優勢所在:默契、信任與背後的文化互助精神。節目中他特地提到製作團隊在小鎮開鏡的那段日子,電影公司借了當地小學當拍攝基地,師生與村民志願成為臨時群演,大家天天端著茶來訪,讓旅外電影工作者有回到家鄉的溫度。這種社區感,往往成為愛爾蘭影像文化的差異化特色。

而 Fiona Shaw 和 Carrie Crowley 兩位演員,分別代表戲劇型與自然寫實流派,她們則從角色與文本轉化的角度,分享了「電影如何改寫一個人命運」的細膩體會。Fiona Shaw 在《Hot Milk》中飾演一個中年母親,她坦言飾演過程中,因為與編劇討論出的母親形象貼合她自己的母性記憶,幾場對手戲讓她在拍攝當晚回到家的路上情緒激動,讓她不自覺在鏡子前看著自己的眼睛說:「這就是我未曾面對的自己。」

節目以旅行紀實與影人訪談交錯進行,讓知識性的影像產業觀察與人性的真實敘述得以融合,聽眾彷彿也跟著 Rico 走過每條都柏林巷弄、每間電影公司,更進入那張張真實臉孔背後的故事。這些生活場景佐證了 podcast 致力突顯的議題:如何從記憶、文化與社區交織中,建構屬於愛爾蘭現代影像生態的敘事。

這一季也不忘關注世界趨勢。在節目中登場的 Amsterdam、Mexico City、Los Angeles 與 Istanbul。這些城市沒被冠以愛爾蘭般濃厚的民族電影文化,但它們在電影製作的多樣性、跨文化對話與資金介入上,具備相輔相成的重要性。Rico 與這些城市的電影人對談時談及自由影展、地方補助、以及藝術與商業平衡的挑戰,讓節目語境從愛爾蘭延伸,擴及全球影像創作者共同面對的問題。

本季來賓也跨越語言文化,其中 Gael García Bernal 與 Fiona Shaw 談論全球類型融合時提到:電影像一張布,一邊縫著源自西班牙語、西藏語或都柏林英語的圖案,但這張布卻能包容世界的差異。這種設定不僅讓愛爾蘭影像走出民族區隔,亦讓聽者理解,百年電影文化在21世紀依然保有締造連結的力量。

整個 podcast 沒有壓迫式的教條分析,也沒有過度商業包裝,只有主題鮮明卻柔軟的內容節奏。你可以在上下班通勤時聆聽 Rico 和這些電影人談「電影什麼時候讓你淚盈於睫」;也可以在假日午後坐在窗邊聽他們分享拍片過程中最不可思議的瞬間;或在週末宵夜中,伴著微光再聽 Carrie Crowley 談她拍《The Quiet Girl》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童年。這種具有「親密但不貼身」的敘事方式,正是 podcast 與影像文化頻道所能達到的魅力張力。

或者,你也會因此想起自己家鄉那些只能用記憶拼湊的歷史鏡頭,想像如果當地也有人拍出一部《Kneecap》、或者一部從小鎮校舍借道具的《Poor Things》,那電影的力量就不只是銀幕上的美麗,它能回家、能跟人產生眼神交會的時刻,悄無聲息地改變城市的集體想像與自我認同。

每一次聆聽,Rico 都像是一個在路上的詩人,引領你在愛爾蘭與各地文化間穿梭,透過電影談人、談城市、談時間。這種體驗不只是獲取資訊,更是一次內在的漫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