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語原創驚悚片《Brick》悄悄登上Netflix時,它帶著一個相當吸睛的設定亮相:一對婚姻岌岌可危的伴侶正準備分手,卻在關鍵時刻發現自己的公寓被一堵神秘又堅不可摧的黑磚牆全面封鎖。他們無法逃出、無法聯繫外界,連基本的水電與網路都中斷,只剩一些電動工具和幾位素未謀面的鄰居。這樣的密閉空間設定,讓人立刻聯想到《異次元殺陣》(Cube)、《奪魂鋸》(Saw)等經典密室電影,甚至還有點像《逃出絕命鎮》中那種身陷未知的壓迫感。然而可惜的是,《Brick》雖然擁有不錯的製作質感與企圖心,卻在劇情鋪陳與角色描繪上顯得薄弱,令人對其潛力未竟感到可惜。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Tim與Liv這對長年承受情感創傷的伴侶。兩人因多年前失去孩子而產生裂痕,Tim將情緒壓抑在遊戲開發的孤獨世界裡,而Liv則在關係中逐漸感到窒息,終於下定決心離開他。這樣的設定令人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布魯克林的一對情侶Jenny與Mike——Jenny在經歷流產後陷入長期憂鬱,而Mike整日埋首於自己的獨立遊戲事業,兩人幾乎形同陌路。不同的是,Jenny最終搬離了兩人的共享公寓,而在《Brick》中,Liv打開門後所面對的,卻是一整面詭異的黑磚牆,還帶著強烈磁性,能將金屬物體高速彈回。整棟大樓仿佛被這種科技材質包裹,所有出口皆被封死,求救無門,只能依靠手中的工具往其他公寓樓層突破,與那些原本素不相識的鄰居一起求生。
導演Philipp Koch在呈現封閉空間的視覺語言上展現了不俗的能力,運鏡靈活且帶有壓迫感,特別是在主角們開始鑿穿樓板、橫向穿越鄰戶時,觀眾能夠透過各個房間的陳設窺見角色背景,這種「場景即人設」的方式,比劇本中的對白還更有效地傳達人物性格。可惜的是,這些角色本身卻不夠立體,彷彿只是為了劇情需求而存在的模板:有吸毒者Marvin與理智女友Ana、有經典的祖孫組合、有滿口陰謀論的狂熱警察Yuri。他們更像是一種功能型人物,而非真正擁有內在矛盾與掙扎的個體。
尤其是Yuri這個角色,幾乎一登場就預示了他會成為後段劇情的主要衝突來源。他的言論中充斥著「深層政府」、「外星人」、「隔離保護論」等語彙,看似試圖捕捉當代社會的陰謀焦慮,但實際呈現卻過於生硬,缺乏說服力。這種安排讓人聯想到電影《12怒漢》中那位堅信政府腐敗、滿口偏見的陪審員,觀眾一看便知其立場與走向,幾無懸念。
影片的情感主線試圖建立在Tim與Liv在絕境中重新找回彼此,但這段關係的修復過程顯得過於說教與公式化。長篇對白充滿了「我錯過了什麼」、「你一直都在等我」這類空泛的感情輸出,讓人難以共鳴。反而不如聚焦在他們如何與陌生人建立信任、如何在極限情境中展現人性的光輝。例如曾在芝加哥經歷洪災的Dan分享過,他與從未見過的鄰居被困在地下停車場時,彼此交換食物與照看寵物,短短三天建立了意想不到的情誼。這種在危機中自然生成的信任,遠比劇本中一場場硬擠出的和解更讓人動容。
儘管《Brick》遵循了驚悚片常見的結構設計——角色間的猜忌與摩擦、逐漸累積的壓力、隨之而來的暴力與背叛,甚至到最後揭露「一切其實早有安排」的迴環式結局,但整體節奏平淡、驚喜不足。對於這樣一個有著明顯B級片潛質的題材來說,它既不夠驚悚,也不夠血腥,打鬥與死亡場面過於保守,彷彿是為電視尺度特製的版本,缺乏那種讓人膽寒的張力。
而語言轉換也讓本片在表現上再打折扣。雖然德語原音尚可接受,但英文配音版本實在難以入口。許多台詞翻譯得過於直白、缺乏層次感,像是直接從腳本中機械搬運過來一般,失去了語境的張力與人物特色,讓觀影體驗更顯平淡。
總結來說,《Brick》是一部概念強於實際的作品,它有著吸睛的設計、巧妙的場景構成,但劇情與人物深度卻跟不上它的包裝。就像片中時不時出現的蒼蠅意象——被困、躁動、掙扎——這部作品雖然試圖吸引觀眾的注意,但最終只留下短暫的嗡嗡聲,缺乏餘韻,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對於期待一場心理交鋒與高張力密室劇的觀眾而言,它或許只是一次可有可無的週末觀影選擇。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