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導演庫爾德溫・阿尤布(Kurdwin Ayub)最新作品《Moon》,是一部令人窒息卻格外扣人心弦的驚悚劇情片。電影講述一位退役的綜合格鬥選手,遠赴杜拜為三位富家少女擔任私人教練,逐漸發現她們其實過著與外界隔絕、如囚籠般的生活。這樣的設定看似熟悉——西方英雄挺身拯救受害者的老套戲碼——但阿尤布明顯無意重複好萊塢的公式。她以冷靜、節制的敘事語言,拆解了救世主敘事的幻象,也展現了面對權勢與壓迫時,那種真實而無力的掙扎。
本片主角莎拉,由奧地利編舞家兼行為藝術家佛洛倫蒂娜・霍爾辛格(Florentina Holzinger)飾演。莎拉曾是一位職業MMA格鬥選手,在鐵籠中搏鬥多年,如今退役,轉而投身教練事業,希望在中找到新的身份。然而,她的個性冷峻孤僻,不擅長社交,直率得近乎冷漠,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對她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就在這時,一份神秘的高薪聘請找上門來——來自一位約旦富豪阿布杜勒(Omar AlMajali 飾),請她前往杜拜,擔任其三位妹妹的私人搏擊教練。
莎拉一踏進豪宅,便被要求簽署保密協議。阿布杜勒語氣溫和卻意味深長地說:「妳在這裡看到的一切,都要留在這裡。」一紙協議,像是為她與外界劃下了看不見的界線。起初,她或許以為這只是富豪家庭對隱私的過度保護,但在與三位少女的相處中,她漸漸察覺事情並不單純。女孩們對訓練並不熱衷,卻有人輕聲問她:「如果有人打我、掐我,我該怎麼辦?」這一句話,藏著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求救信號。
這三位姐妹幾乎不被允許出門,無法使用網路,全天受監控。她們生活在這座奢華卻如牢籠的宅邸中,與外界隔絕。觀眾不禁聯想到2019年轟動一時的「杜拜公主逃亡事件」:約旦國王的同父異母妹妹哈雅公主,不堪丈夫——杜拜酋長穆罕默德的控制與監控,最終逃往倫敦尋求政治庇護。
但與好萊塢常見的英雄拯救劇不同,《Moon》中的莎拉並沒有主動伸出援手,甚至在真相逐漸浮現時,仍選擇說服自己相信阿布杜勒對現況的詮釋。霍爾辛格的表演極其內斂,無需冗長台詞,僅靠身體語言與眼神,就傳遞出角色內心的遲疑與矛盾。她並非冷血,而是像極了現實生活中那些目睹不公卻無從介入的普通人。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人不禁想起英國紀錄片導演娜塔莉・布魯克斯(Natalie Brooks)曾分享的一段經歷。她曾受邀為一位中東富豪家族拍攝私人紀錄片,過程中逐漸察覺那些表面風光的「王室生活」其實隱藏著嚴重的控制與壓迫。當她選擇終止拍攝、拒絕參與時,幾週後便收到對方律師的警告信,要求她對所有所見保持永久沉默。現實中這些冷峻細節,與《Moon》中那張保密協議何其相似。
電影中最動人的是對「正義」的描繪,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充滿模糊與灰色地帶。莎拉雖然是格鬥選手,卻並不勇敢;她懂得如何擊倒對手,卻無法確定該不該介入他人的人生。這樣的描寫,比起一個孤膽英雄更貼近現實。畢竟,在真正的壓迫中,很多人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反抗。莎拉的遲疑與沉默,不是因為冷漠,而是因為她太理解那種無能為力。
從影像語言來看,《Moon》延續了阿尤布一貫的風格:畫面構圖極具壓迫感,色調偏冷,許多室內鏡頭刻意拉長時間,配合背景中令人不安的寂靜,使觀眾彷彿也身處那座金色牢籠之中。一場原本只是例行訓練的對打練習,當其中一位姐妹情緒失控時,瞬間轉化為一場無聲的反抗。沒有誇張的戲劇對白,只有從肢體與眼神流洩出的絕望。
本片最觸動人心之處,在於它拒絕「給答案」。現實中的問題往往沒有英雄式的解法。《Moon》提醒觀眾:意識到不正義,本身就是一種開始;哪怕你無法改變什麼,哪怕你選擇沉默,那份內心的動搖與目睹,其實早已是回應。
當電影結尾,鏡頭緩緩遠離那座別墅,沒有高潮、沒有結局,卻讓人心緒難平。這種開放式的處理手法,不將觀眾安置在道德制高點,而是推我們去思考:當你目睹不義,你會怎麼做?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莎拉。
《Moon》不是一部令人輕鬆觀看的作品,但它的沉重並不乏味,而是充滿真誠的思考。它讓我們反問自己:什麼是真正的勇氣?什麼是沉默的代價?在無法成為英雄的現實裡,我們還能如何成為「人」?
這不是一部討好觀眾的電影,而是一封寫給沉默者與旁觀者的信。在這個人人都想當主角的時代,《Moon》提醒我們,有時候,光是選擇不被同化,就是一種反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