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corns》是一部不張揚卻直擊人心的電影。它沒有刻意顛覆愛情片的敘事模式,也沒有用標新立異的視角去製造話題,但它動人之處,正是在於它誠實地描繪了那些真實、複雜、血肉豐滿的人物。
主角是盧克(Luke),由本·哈迪(Ben Hardy)飾演,是一位生活在英國艾塞克斯的修車工。他的世界由灰暗構成:烏雲密佈的天空、沾滿機油的車間、粗魯寡言的同事。他的生活功能性地運行著,情感被壓抑,身體也僅被用來完成勞動。他偶爾尋求刺激,例如電影一開始,他與陌生人在野外草草發生的性行為,但那場快速的交合並未填補內心的空洞。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他誤闖一家印度餐廳的夜晚。他走錯了門,卻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艾塞克斯的「Gaysian」夜店場景。燈光與音樂交織,他邂逅了艾莎(Aysha)——一位在舞台上閃耀的變裝皇后,由傑森·帕特爾(Jason Patel)飾演。那一刻,盧克的世界第一次被光照亮。他在舞池中顯得格格不入,動作生硬,像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但他的目光,已被台上閃耀的艾莎深深吸引。
導演莎莉·艾爾·侯賽因(Sally El Hosaini)與詹姆斯·克里希納·弗洛伊德(James Krishna Floyd)在這場初遇中,透過攝影、場景與燈光的完美配合,營造出一種命運交會的震撼感。盧克過去生活中的沉悶與單調,被夜店的霓虹與舞動打破,就像一個長期活在陰影下的人,第一次看見陽光。
他從未想過,一位穿著閃亮裙裝、舉手投足充滿魅力的變裝者,能對自己產生如此強烈的心靈撞擊。
當晚,他與艾莎發生了親密關係,但當盧克發現艾莎並非他所理解的「女人」時,他驚慌後退。艾莎的反應冷靜而犀利:「你第一次親像我這樣的人?還是你討厭你居然喜歡上了?」這種自信,不是來自張揚,而是一種經歷社會目光與家庭壓力後,磨出來的堅韌。
幾天後,艾莎找上門,請他成為自己的駕駛,陪她跑遍各地演出。兩人在車上、在旅途中逐漸靠近,也逐步揭開那些連自己都不願面對的脆弱與渴望。盧克開始重新定義「好男人」的含義,也開始誠實面對自己長久以來被壓抑的真實身份。
本·哈迪的演出,可以說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動人的一次。盧克看似是典型的英國硬漢:結實的體格、沉默寡言、是個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父親。但在鏡頭下,他的微表情、他閃躲的目光與習慣性抱臂的姿態,透露出深層的不安與掙扎。他想當個好父親,但同時,他也渴望愛與被愛。
而艾莎的角色並非僅為陪襯。她同樣有多層次的內心掙扎。回到家中,她卸下妝容與華服,成為家人眼中的「阿希克」(Ashiq),一個外表順從、安分守己的「兒子」。在家庭與舞台之間,她持續試圖尋找一個能同時容納兩者的自我空間。
導演巧妙運用色彩對比來強化這一情緒張力:艾莎在家中時,重新被灰暗包圍,就像盧克初登場時的世界。這不只是視覺美學,而是對角色內在壓抑的形象化延伸。
電影中有一幕令人揪心。艾莎對盧克說:「別讓我在你和家人之間做選擇。」這句話揭示了兩人文化與價值觀上的根本差異。對盧克這樣的白人男性來說,獨立是理所當然的,但對南亞背景出身的艾莎而言,家庭是一種身份延伸,不是說斷就能斷的。這種衝突與不理解,正是兩人之間最難跨越的鴻溝。
當然,《Unicorns》也有其小缺點。某些對白過於直白,例如艾莎說:「對我們這些不能對家人坦白的變裝皇后來說,不是被送回國逼婚,就是跳橋。」這樣的語言固然真實,但也少了一點藝術上的留白。不過,從角色的背景來看,他們本就不是擅長言語表達情感的人,這種直接也就更顯真誠。
看完《Unicorns》,我想起住在曼徹斯特的朋友凱文。他是一位Drag Queen,也曾因出櫃多年未與家人聯繫。有一次他說:「如果有一天,我能穿著高跟鞋回家吃聖誕晚餐,那才是真的自由。」《Unicorns》正是在講這樣一群人——在現實的夾縫中尋找自我,在文化、性別與家庭之間,努力尋找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
總而言之,《Unicorns》是一部敏感、細膩、且情感飽滿的作品。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也沒有過度渲染的情感,而是在靜靜地訴說:真正的勇氣,不是站在舞台上閃耀,而是在最親密的關係裡,坦然地做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