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弗蘭凱爾達》:墨西哥首部定格動畫長片,勇敢挑戰權力與現實

《我叫弗蘭凱爾達》(I Am Frankelda)是墨西哥Cinema Fantasma工作室出品的首部定格動畫長片,由洛斯·赫爾曼諾斯·阿姆布里茲(Arturo 和 Roy Ambriz)執導。這部影片不僅是墨西哥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通過其充滿神秘、幽默與恐怖的故事,傳遞了一種對抗權力、捍衛創意與自由的強烈訊息。


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世紀,講述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卡·伊梅爾達的年輕女性,她渴望成為一名恐怖小說作家。然而,她的夢想卻遭遇了社會、家庭甚至出版界的重重阻力。她唯一的支持者,竟然是來自「噩夢王國」托普斯·特倫圖斯的赫爾尼瓦爾王子。這位王子從小便肩負著守護家園、製造恐怖的責任,而這份恐怖正是維繫「噩夢王國」與現實世界之間聯繫的關鍵。

影片一開始,背景設定與角色動機的解釋略顯繁瑣,但隨著劇情的推進,這些細節逐漸清晰,並為後半段的劇情鋪平了道路。赫爾尼瓦爾的父母正在面臨衰退,他們試圖透過吸收噩夢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存在。然而,現實世界中的政治局勢卻使得他們無法找到真相。影片中的反派角色普洛庫斯特斯,作為王國的「皇家噩夢者」,利用謊言和操控,試圖奪回失去的權力,並不斷製造混亂。

這一切聽起來或許像是政治鬥爭的隱喻。普洛庫斯特斯透過散布虛假信息,掩蓋了自己錯誤的決策和無法創作出真正恐怖故事的事實。他利用大眾對恐怖的恐懼以及對新觀念的排斥,試圖重建自己曾經的輝煌。這一情節,不禁讓人聯想到當代社會中種種類似的情況。例如,美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1984》,揭示了極權政治的壓迫,也反映了創作者在社會變革中的脆弱與無力。在那個充滿冷戰恐懼的時代,奧威爾的作品雖然揭露了社會的不公與政治的腐化,但他也面臨著極大的創作壓力和思想審查。類似的情境,也出現在當今的社交媒體環境中,許多創作者、記者甚至普通人,都不得不在信息的洪流和強權的壓迫中尋找自己的聲音。

而《我叫弗蘭凱爾達》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這些社會與政治議題與幻想和恐怖元素巧妙地結合。儘管這是一部定格動畫,並且從表面上看似一部面向兒童的故事,它卻深入探討了「噩夢」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並且思考了創意如何成為對抗不公的武器。

影片的畫風獨特,深受吉爾莫·德爾·托羅(Guillermo del Toro)風格的影響,特別是在恐怖與美學的融合上,展現了出色的視覺效果。角色設計中,赫爾尼瓦爾的貓頭鷹造型與弗蘭西斯卡的半透明意識形態,充滿了哥特式的美學氛圍,但又不失可愛感。這種對比增添了影片的藝術性,讓觀眾在感受恐怖的同時,仍能享受到微妙的幽默。

此外,影片的音樂也是一大亮點。儘管這是一部充滿暗黑氣氛的作品,但其中的歌曲卻充滿了感染力,甚至讓人不自覺地哼唱。音樂在情節的推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關於勇氣與抗爭的歌曲,為影片注入了更多情感層次。

在電影結尾,導演巧妙地為《弗蘭凱爾達的幽靈之書》(Frankelda’s Book of Spooks)這部2021年推出的迷你劇集鋪設了前景,展現了更為宏大的世界觀與角色發展。這部分並未過分依賴於未來劇集的鋪墊,而是更多地對創作力量進行了再度肯定,表明只要信念不滅,故事便不會結束。


總的來說,《我叫弗蘭凱爾達》是一部值得觀眾深思的電影。它通過一個看似兒童的故事,傳遞了關於創意、自由與權力鬥爭的深刻思考。電影的定格動畫技術細膩精緻,情節緊湊有趣,既有恐怖,也有幽默,既有政治隱喻,也有情感共鳴。它證明了,即使在今天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藝術依然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