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 瑪麗·布朗斯坦 的鏡頭對準 琳達 蜷縮在沙發上的背影時,那句重複的「我需要獨處」,瞬間成為全片最尖銳的反諷。這位由 羅絲·拜恩 精湛演繹的母親兼治療師,正經歷理智與體面雙重崩塌——女兒的怪病懸而未決、公寓天花板轟然坍塌,而身邊的人不但不是避風港,反倒成了壓垮她的最後稻草。這部 113 分鐘的 R 級喜劇,以近乎殘酷的誠實,撕開「超人母親」光環下的血肉模糊。
👩⚕️ 性別視角下的情感孤立
布朗斯坦的敘事像一次精准解剖,把性別視角下的情感困境呈現在觀眾眼前:
-
柯南·奧布萊恩 飾演的治療師兼同事,用敷衍態度回避琳達的求助;
-
克里斯蒂安·斯萊特 飾演的丈夫,隔著電話不斷指責她「做得不夠」。
一個無視情緒,一個否定付出,兩種男性模式,共同將琳達推向孤立深淵。當她對電話嘶吼「你聽到了嗎?」時,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她的憤怒,更像是整個社會對女性情感需求的集體失聰。
就連女兒的醫生,一邊說「這不是你的錯」,一邊以停藥相威脅,映射出現實中對母親「既要又要」的苛刻要求。
🍷 短暫的喘息與荒誕的救贖
影片中段,布朗斯坦注入一絲短暫喘息。琳達帶著紅酒與大麻街頭遊蕩,偶遇鄰居 詹姆斯(A$AP Rocky),成為黑暗中的微光。
詹姆斯的幽默與善意不需過多鋪墊,就足以讓觀眾和琳達產生「救贖可能降臨」的錯覺。然而,布朗斯坦並未落入溫情俗套——琳達最終還是傷害了這份難得善意。
當一位焦慮新手媽媽把嬰兒丟給她奪門而逃,這個荒誕場景既是意外麻煩,也是照妖鏡:我們對「母親棄子」的第一反應是震驚與譴責,但很少思考,究竟什麼讓她們走到這一步。
導演刻意未讓琳達女兒正面入鏡,把故事焦點鎖在母性壓力,而非「麻煩的孩子」。
🎵 視聽語言的內心映射
-
脈衝式配樂如心跳失序警報,鏡頭移開也感到不安;
-
公寓天花板破洞反覆出現於夢境,象徵物理殘缺與心理裂痕。
深夜裡,她嘗試冥想卻徒勞無功,對著枕頭無聲尖叫。這些脆弱瞬間,把「失控」從抽象概念化為可觸摸的狼狽與真實——就像黑洞般不可預測,沒人知道崩塌會通向何處。
💬 對現代母性的深刻反思
《If I Had Legs I’d Kick You》延續「母親失控」題材,與《夜母》《塔利》《母親!》共同對現代母性提出反思。
社交媒體上,母親們傾訴沉重負擔,而這部電影的價值在於:不僅呈現沉重,也迫使觀眾面對殘酷問題——我們是否也是壓垮她們的推手?
布朗斯坦在特柳賴德影展首映時提出兩個問題:
-
「你經歷過最糟糕的事是什麼?」
-
「今天最糟糕的事是什麼?」
影片從未討好所有觀眾,卻以極致疲憊與真實完成一次直擊靈魂的叩問。
✨ 結語
📷黑暗背景下,一束光打在單獨的母親身上,象徵希望與壓力共存。
或許沒人願意重複這種令人不安的觀影體驗,但這不影響它的出色。布朗斯坦用一部「不討喜」的電影,讓我們看見那些被忽視的崩潰瞬間,也促使思考:比起讚美母親的「超人」屬性,我們更應學會如何為她們卸下重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