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笑聲到41年後,搖滾萬萬歲依然震耳欲聾

41年過去了,《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依然讓人笑到肚子痛,也讓人拍案叫絕。最近這部由羅伯・萊納(Rob Reiner)執導的經典搖滾仿紀錄片,在「金色周年紀念版」中以全新修復與混音的姿態重返大銀幕。短短82分鐘,節奏精準、笑點密集,幾乎沒有一秒鐘的贅詞。這次重看,我不僅再次被那台數字能調到11的Marshall音箱、尺寸搞錯的小型巨石陣、樂團在克里夫蘭後台迷宮裡繞圈子的橋段逗笑,更深刻感受到影片在節奏與幽默處理上的極致平衡。

許多人都知道,《搖滾萬萬歲》的對白幾乎全部是即興演出。克里斯多福・蓋斯特(Christopher Guest)、麥可・麥基恩(Michael McKean)、哈利・謝爾(Harry Shearer)與導演萊納僅寫好情節大綱,然後讓演員自由發揮,最終累積了超過100小時的素材。真正的挑戰,是從這些龐大素材中剪出一部節奏明快、笑果十足的電影。剪接師Kent Beyda的功力,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剪輯藝術,當年若能入圍奧斯卡,實至名歸。

其中一段片段尤其令人難忘:蓋斯特飾演的奈傑爾・塔夫內爾坐在鋼琴前,彈奏著哀婉的旋律,一臉認真地說D小調是「最悲傷的調式」。當導演飾演的紀錄片主持人問他這段樂曲叫什麼時,他頓了一下說:「叫《舔我的愛之泵》。」荒謬中夾帶著莫名的嚴肅感,反差效果製造出令人難以抗拒的喜感。

《搖滾萬萬歲》並不是史上第一部偽紀錄片。早在1967年,詹姆斯・麥克布萊德就拍過《大衛・霍爾茲曼的日記》,一部以紀錄片形式講述虛構人物生活的前衛作品。1979年,阿爾伯特・布魯克斯也以《真實人生》諷刺PBS的紀錄片節目《美國家庭》。然而,《搖滾萬萬歲》仍然是此類型的巔峰之作——它既完美重現搖滾紀錄片的形式,又以深切的幽默感拆解其神聖光環。

它調侃的是馬丁・史柯西斯的《最後的華爾滋》那類「搖滾英雄的終極巡演」電影,卻讓虛構的Spinal Tap樂團意外地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這個「虛構」樂團後來真的登上《週六夜現場》和MTV,出了兩張專輯,甚至在2007年Live Earth倫敦場演唱環保主題曲〈比地獄還熱〉。他們的存在早已超越電影本身,活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這種影響力的形成,離不開影片對細節的雕琢。例如樂團的前身“The Originals”因撞名改為“The New Originals”,再變成“The Thamesmen”,並於1965年推出〈Pop, Look & Listen〉。黑白MV中,幾位演員戴著假牙與假髮,唱著洗腦旋律,彷彿真的在當年紅極一時。而鼓手「Stumpy」 Pepys因「園藝意外」身亡的傳奇故事,也開啟了Spinal Tap鼓手一個接一個非自然死亡的詭異傳統(例如「Stumpy Joe」就死於「並不一定是他自己的嘔吐物」)。這些看似荒誕的細節,其實就是對當時搖滾圈八卦傳聞的溫柔戲謔。

這也是為什麼這部片能讓人一次次回味。就像你反覆聽一張經典老專輯,不是為了新奇,而是為了那熟悉又動人的節奏。片中對角色的真誠塑造也令人動容。想想David St. Hubbins那句經典台詞:「沒有Janine,我什麼都不是。」這話從一個穿著緊身皮褲、留著披頭士髮型的硬式搖滾歌手嘴裡說出來,居然有種怪異的真情流露。

影片之所以節奏明快,也歸功於它對喜劇節奏的敏感拿捏。例如樂團入住芝加哥某酒店時,看見招牌寫著「歡迎《綠野仙蹤》劇團與Spinal Tap」,那份尷尬如影隨形,卻又不落俗套。這種帶點憐憫的幽默貫穿全片,就算角色身陷困境,我們也總對他們保有一份溫柔的理解。

這份溫度也延續到蓋斯特之後自導的幾部作品,如《等待古夫曼》、《狗狗大賽笑傳》和《強風吹拂》,甚至延伸到IFC的惡搞紀錄片系列《現代紀錄片》。他們都承襲了《搖滾萬萬歲》的精神——將荒謬演得像真實人生一樣動人。

除了主角三人組的絕妙演出,一眾配角也為影片增色不少。比利・克里斯托與達納・卡維的默劇服務生,法蘭・卓雪飾演的公關,保羅・謝佛飾演的推銷員Artie Fufkin,安潔莉卡・休斯頓飾演的舞台設計師,布魯諾・柯比、霍華德・赫斯曼、弗雷德・威拉德等人都在短短數分鐘內創造出難以忘懷的角色。他們共同營造出一個既荒誕又真實的Spinal Tap宇宙。

今年7月5日至7日,《搖滾萬萬歲》紀念版將於全美影院限時放映。而9月,期待已久的續集《Spinal Tap II: The End Continues》也將正式上映。據說保羅・麥卡尼、艾爾頓・強、Questlove、蓋斯・布魯克斯、金屬製品樂團的拉斯・烏爾里希等都將客串亮相。聽起來星光熠熠,但希望這些大明星不會破壞原作那份近乎完美的喜劇平衡——畢竟,與Spinal Tap同台演出,你可是在向偽紀錄片傳奇致敬。



正如《搖滾萬萬歲》所展現的——荒謬、真摯、熱血,卻極度人性化。即使你不是搖滾迷,只要你曾被誤解、曾經搞砸某事、或能笑著回看自己出糗的時候,你就能從這部電影中,找到屬於你的共鳴。而這段共鳴,就像那台音箱一樣,不是停在0,而是會到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