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英畝:末日中的家族、土地與希望

《40英畝》是一部將末世想像與種族歷史交織融合的作品,由R.T. Thorne執導,並由丹妮爾·戴德懷勒(Danielle Deadwyler)領銜主演。在如今影視作品裡習慣於用宏大特效包裝「末日世界」的時代,《40英畝》選擇了一條更沉靜、更貼近土地的路。這部片不炫技,也不過度渲染悲情,它選擇的是一種扎實且帶有情感重力的講述方式,就像是美國南部某個你未曾踏足卻又似曾相識的鄉村角落——生命自這裡發芽,也在這裡抗爭。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場真菌疫情毀滅牲畜、隨後爆發第二次內戰的世界之後。十四年來,人類失去了絕大多數的動物,也失去了社會制度中的基本保障:醫療、秩序、信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靠土地求生」的生存法則,以及圍繞著「家庭」這個概念重新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影片中的Freeman一家,正是這樣一個從廢墟中重建希望的象徵。



他們居住的農場名副其實地有40英畝,只有一座老舊農舍、一間穀倉和一個車庫,這片土地由兩位成年人與四個孩子共同維持。他們自耕自食,時時防備外敵,就像過去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那些歷經磨難卻始終未曾妥協的家庭。這樣的設定,讓人不禁想起2020年疫情初期時,許多美國家庭不得不在家種菜、囤積物資,彼此相依為命。當時一位住在田納西州的朋友就告訴我,他的家人三代人回到老家的農場,一起養雞、種番茄,白天勞動、晚上聽收音機,那段時間「像是回到了外婆年輕的年代」。

Freeman一家擁有黑人民族與原住民族的血脈,這並不是單純為了種族代表性而設定的,而是影片對「土地原屬者」與「被剝奪者」雙重歷史身份的深層呼應。他們對季節的敏銳感知、對作物的敬畏,展現了一種源自文化的生活哲學。你可以說他們是在求生,但更準確地說,他們是在守護一種失傳的「共生之道」。

片名《40英畝》本身就意味深長。在美國歷史上,「40英畝土地與一頭騾子」曾是南北戰爭後給予前奴隸的補償口號——雖然大多數人最終什麼也沒得到。Freeman這個姓氏,也曾廣泛出現在解放後的黑人家庭中,象徵自由與希望。電影對這兩個符號的再度引用,雖然直接,但有其必要,畢竟這是一部有意識地在處理歷史回聲的作品。

戴德懷勒飾演的Hailey Freeman是家族的領袖、母親、也是軍人出身的守護者。她內斂而剛強,不輕易表達情緒,卻以行動維繫著整個家庭的安全。這種角色設定不免讓人聯想到《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裡的June——同樣是母親,同樣在崩壞社會裡苦苦支撐。Hailey的兒子Manny,則是那種典型的「將要長大卻心猿意馬」的青少年。他不滿於現狀、渴望探索,也因此造成一連串麻煩。觀眾很容易在他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或許是《飢餓遊戲》裡Peeta那種既叛逆又迷惘的模樣,又或許只是你高中時那個總想翹課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朋友。

電影節奏時而緩慢,時而緊湊,雖有不小起伏,但由於角色刻畫紮實,即使偶有劇情上的「不合理」——例如角色中彷彿刀槍不入,或某些科技設定略顯牽強——也未至於讓人出戲。尤其當他們使用原住民語言Cree進行溝通、用口哨和對講機傳遞消息,讓人真切感受到語言與文化的力量。這讓我想到一位住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原住民藝術家朋友曾說過,他的爺爺堅持用母語教他打獵、講故事,因為「語言是你身上的地圖,不能丟」。

電影在聲音設計上的用心也值得一提。當夜幕低垂、黑暗尚未完全吞沒農場,那些細微的聲響成了最重要的預警機制。刀鞘拔出的聲音、腳踩枯葉的脆響、對講機的雜音……這些音效不只營造出懸疑氛圍,也提醒觀眾:在這個世界裡,活下來的人都是因為懂得傾聽。

而「Watch your six」這句Hailey每次出任務前對家人說的話,也成了整部片的精神標語。這句源自軍事術語,意指「注意你的背後六點鐘方向」。而正如她所言,每一次災難,都是因為有人忘了看自己的背後。這種「明知可能發生卻依然讓它發生」的設定,讓人忍不住替角色捏把冷汗,也帶出一種熟悉的恐怖片張力。

當然,影片也並非沒有缺陷。有觀眾指出,結局略顯理想化:Freeman一家雖遭襲擊,卻幾乎無人喪生,還新增了「新手」加入修復農場。這種近乎烏托邦的收尾方式,與前面構築的殘酷現實略有出入。但換個角度想,在一部充滿死亡與毀滅的末日電影裡,給角色與觀眾一點點希望,難道不是另一種必要嗎?

《40英畝》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不在於它有多創新,而在於它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歷史與文化符號——自由、土地、家族、語言——重新在螢幕上生動起來。在這片荒蕪又堅韌的土地上,每一次種下的種子,都是一種抵抗;每一個倖存的名字,都是一段故事的延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