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Everything’s Going to Be Great》一開場,我便被逗得哈哈大笑。電影才過兩分鐘,它那種坦率直接的幽默,立刻讓我想起那些戲劇圈裡自帶戲感的老派人物——無論年齡,他們總是充滿誇張又真誠的表現力。片頭使用的是一種懷舊的好萊塢電影海報字體,營造出一種古典又滑稽的氛圍,彷彿回到那個仍相信舞台夢想能夠改變命運的年代。
故事一開始,是布萊恩·克蘭斯頓飾演的父親巴迪,和本傑明·伊凡·安斯沃斯飾演的兒子萊斯,被叫到校長室。從他們與校長的對話中,我們很快能看出這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戲劇教育不僅是娛樂,它更教會孩子同理心與理解他人。當父親為兒子的行為辯護時說出:「戲劇是教人同理的藝術。」這句話既荒誕又誠懇,也成為全片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最佳註腳。
這部片由曾執導《俄羅斯方塊》的喬恩·S·貝爾德導演,劇本出自《P.S. 我愛你》的史蒂文·羅傑斯之手。兩人聯手打造了一部節奏明快、筆鋒犀利的喜劇,角色也因為精準的演出與節奏感而立體生動。片中對於戲劇熱愛的描繪,讓人不禁想起艾瑪·湯普遜曾在訪談中說過:「我小時候是個戲劇迷,那是一種信仰。」這種對舞台的執著,不只塑造了她的職業選擇,也似乎透過血液傳給了她的孩子。電影正是捕捉了這樣的氣質——藝術熱情如同家族遺傳般根深蒂固。
電影裡充滿風格化的視覺細節也值得一提。每個家庭居所牆上的繽紛壁紙,角色們隨意披上的毛衣與長袍,這些不僅是服裝道具,更是性格的延伸。戲劇人總帶有一點儀式感與風格執著,就如英國演員伊恩·麥克連曾被拍到在家穿著天鵝絨長袍練習莎士比亞台詞,那份誇張中的誠意,令人動容。
電影最動人的,是家庭之間情感的刻畫。當萊斯意外撞見母親(由艾莉森·珍妮飾演)外遇,一連串情緒爆發瞬間改變了整個家庭的氣氛。這不僅是情節的轉折,更讓我們看到孩子如何面對成人世界的裂縫。在家庭關係裡,父母對彼此、對孩子的愛,往往不是同一種方式。媽媽一句:「我是個美國人,我愛錢!」正回應了爸爸對戲劇夢想的堅持,兩人之間價值觀的衝突,或許也是許多現代家庭爭執的縮影。
電影也巧妙顛覆了傳統兄弟角色的設定。通常是運動能力強的哥哥壓過藝術氣質濃厚的弟弟,但這次反過來。哥哥德瑞克由傑克·錢普恩飾演,雖然表現自然,但角色設定本身就透露出一種「我註定平凡」的自我嘲諷。這樣的安排其實更貼近現實生活中那些「背景型」兄弟姊妹,他們雖不是主角,卻成就了主角的發光。
劇情本身略顯鬆散,但也反映了角色不斷搬遷、追尋人生的節奏感。從俄亥俄到新澤西、夢想著密爾瓦基,最後落腳堪薩斯又回到新澤西。這一年多的遷徙,讓人想到理查·林克雷特《年少時代》中那種隨時間自然流轉、淡化戲劇高潮的敘事方式。在堪薩斯,角色們投靠克里斯·庫柏飾演的沃爾特叔叔,那片空曠、單調的中西部土地,最終卻成了每個人重新出發的溫床。
片中不斷出現一句話:「等我們有錢之後……」每次都伴隨一段天馬行空的幻想,像是一種用幻想取代現實的微型逃避。這種幽默其實帶著一點酸楚,讓人想起史提夫·馬丁曾說:「幻想,是窮人的投資工具。」電影以輕快節奏處理沉重主題,讓觀眾在笑聲中品出一點苦味。
結尾時,萊斯仍不斷將自己塞進各種舞台、各種人生情境中。他那份不請自來的衝動,其實就是藝術的核心——如同《慾望街車》中的布蘭琪所說:「我一直仰賴陌生人的善意。」在現實崩解的時代,靠幻想生活不是脆弱,而是一種堅強。
全片95分鐘,短小精緻,像是一齣輕盈的舞台劇:溫柔、俏皮,卻帶著餘韻。結局雖稍顯突然,卻讓萊斯那股「主動出擊創造人生」的執念變得更加動人。走出戲院的那一刻,也許你會暗自思索:或許我也能,成為自己人生劇本的導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