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現代青少年的夢想時,很難不提到「名氣」這件事。無論是透過 YouTube 頻道、TikTok 短片,還是努力在實境秀中搏出位,如今的年輕人不僅渴望被看見,更想要透過被看見來重塑自我。《Wild Diamond》(狂野鑽石)就是這樣一部緊扣這個時代命題的法國電影,導演阿嘉特・瑞丁哲(Agathe Riedinger)以新銳之姿,帶來一個關於少女逐夢與自我迷失的真實寓言。
影片的主角莉安(Liane Pougy),由新面孔瑪露・凱比齊(Malou Khebizi)飾演,是個來自法國工人階級的 19 歲少女。她一心想要參加實境節目《奇蹟島》,這不僅僅是一場娛樂節目,對她而言,這幾乎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她認為只要踏上那座島嶼,就能逃離她日復一日的現實生活、擁有一個全新的身份,甚至成為明星。這樣的心理其實一點也不陌生──我們都看過那種渴望成名的眼神,從上個世紀的選秀節目參賽者,到當代社群網紅的自拍照,每一個「我想被看到」的念頭背後,往往都藏著一個「我想被重新定義」的渴望。
莉安的瘋狂行動力幾乎讓觀眾喘不過氣來。電影開頭的剪輯節奏快速而碎裂,一如現代人在社群媒體上滑動的節奏:一秒鐘前她還在鏡子前濃妝豔抹準備自拍,下一秒就出現在停車場裡販售贓物,只為了籌措買化妝品的錢。這些畫面不只是展現她的野心,更是一種當代數位焦慮的真實寫照。人們為了在螢幕那端看起來「夠光鮮」,必須在現實中不斷壓榨自己、重塑自己──這讓人不禁想起美國 YouTuber Gabbie Hanna,一度擁有數百萬粉絲的她,最終卻在崩潰的直播中坦承自己活在虛假的人設裡太久,幾乎忘了原本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導演瑞丁哲非常清楚莉安的心理狀態,她並不批判莉安的選擇,而是讓觀眾在旁靜靜觀看她為了成為螢光幕裡的角色所做出的每一個「不自然」的改變。無論是把腳硬擠進閃亮高跟鞋直到磨破皮、還是在床邊祈禱節目製作人選上她,這一切都是她自我扭曲的一部分。這裡的鏡頭語言不只是觀察,更像是某種疼痛的同理。我們不是在看一場轉型成功的勵志劇,而是見證一個靈魂被現代名氣經濟碾碎的過程。
然而,《Wild Diamond》的敘事節奏在後段開始放緩,這種節奏上的轉折,恰如莉安在節目未獲錄取後的現實失落。當未來的希望被按下暫停鍵,她終於無法再用幻想來麻痺自己,必須開始直視那個空洞的當下。這裡讓人聯想到英國導演安德麗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筆下的底層角色,那種日常中的粗糙與不完美總是如此鮮活。但瑞丁哲並沒有像阿諾德那樣,從整個社區中汲取能量,而是仍然將焦點鎖定在莉安內心的虛擬想像與個人掙扎。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最後選擇以社群留言的方式作為莉安情緒低潮的投射,這種設計既聰明又貼切。觀眾閱讀著她社群貼文底下的評論──那些從陌生人口中冒出的評價,有的鼓勵、有的苛刻、有的性暗示,彷彿成了希臘悲劇裡的合唱團──但導演從不將這些聲音當作「真理」。她反倒指出:這些觀點跟莉安一樣,都只是漂浮在虛擬世界的氣泡,會隨著名氣的增減而翻轉。當莉安看似獲得一點成功,這些惡意的留言也開始搖身一變,變得阿諛奉承起來。就像曾在 Instagram 上因身材而飽受攻擊的模特兒 Ashley Graham,在登上《Vogue》封面之後,攻擊聲浪驟減,取而代之的是讚美與邀約──可惜,這些外界的聲音從來都無法真正餵飽她的內心。
《Wild Diamond》最動人的部分,不是莉安是否成功上節目,而是她的焦慮與不安被赤裸裸地呈現出來。她想成為明星,但她不知道當真的成為「被看見的人」之後,要如何生活。這份矛盾,是現代年輕人常見的心理狀態──一方面想要曝光、想要擁有追隨者、想要活在舞台上,另一方面卻對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陌生。導演用極具穿透力的鏡頭語言,揭露了這樣一種名為「夢想」的痛苦變形。
總結來說,《Wild Diamond》並不是一部情節上特別曲折的作品,但它用極其當代的角度解構了「想紅」這件事對個體的影響。它不像傳統的社會批判劇那樣說教,也不試圖用戲劇性的結局來收尾,而是讓觀眾與莉安一起困在那種懸而未決的現實中。這部片不是關於成功的故事,而是關於在渴望成功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什麼。對於今天仍在社群平台上尋找關注與自我價值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故事無疑是種警鐘──也是一面鏡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