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chim Trier《Sentimental Value》:一幅關於家庭、記憶與藝術的動人篇章

 Joachim Trier 一直以來都以細膩捕捉人類情感的複雜性聞名,而在《Sentimental Value》中,他更進一步,創作出一部極致動人的家庭劇。這部電影既有如貝格曼(Ingmar Bergman)般的內省,又帶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視野。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解開了家庭、記憶與創作間糾纏的線索,揭示了即使我們想掙脫,它們依舊緊緊將我們繫住。

開場的隱喻:家與表演

電影以兩個場景揭開序幕,清楚點出了主題核心。

  • 在一篇童年作文裡,一個年輕的聲音想像「家」是一個有生命的存在——當充滿人聲時是否感到喜悅?當窗戶被猛然關上時是否感到疼痛?這是影片的心臟:我們無法擺脫的場所與歷史。

  • 緊接著,我們看到 Nora(Renate Reinsve 飾)——一名正值崩潰邊緣的女演員。她在首演之夜逃離舞台,卻隨後傾瀉出一場赤裸而真實的《海鷗》表演。

這兩條線索——家作為身份表演作為生存——貫穿了整部電影。

母親的離世與父女的裂縫

母親的過世迫使 Nora 面對自己最不願觸碰的幽靈:疏遠已久的父親 Gustav(Stellan Skarsgård 飾),一位享譽盛名的導演,其事業始終壓過家庭。

父女關係的張力全在無言之中。

  • Gustav 嘗試以一部專為女兒撰寫的劇本示好。

  • Nora 卻選擇拒絕,她的沉默比任何爭辯都更有力。

Reinsve 與 Skarsgård 的對手戲極為精彩——眼神的閃爍、語句的停頓、一聲不帶笑意的笑,都暗示著陳年舊傷。沒有大張旗鼓的戲劇化衝突,只有兩個深愛彼此卻找不到語言的人。

德維爾影展:身份與表演的模糊

當 Gustav 前往德維爾影展,為一部由 Nora 的妹妹 Agnes(Inga Ibsdotter Lilleas 飾)主演的早期作品出席放映時,故事逐漸展開新的層次。

在此,他遇見了美國女演員 Rachel Kemp(Elle Fanning 飾)。Rachel 深受 Gustav 早期作品感動,進而融入他的生活,甚至接下了原本為 Nora 準備的角色,並把頭髮染成與導演女兒相似的顏色。

這種模糊身份的選擇,令人想起貝格曼的《假面》。Fanning 成功詮釋了這位外來者的角色——她真誠卻努力嘗試去體會一種自己未曾經歷過的痛苦。當她在不同語言中重複那段獨白時,觀眾才意識到:有些真相是無法被翻譯的

Agnes 的追尋:揭開家族的沉重過去

在家鄉,Agnes 作為歷史學者,開始挖掘家族隱藏的黑暗史:二戰時期的酷刑、祖母的自殺,以及 Gustav 如何將這些秘密融入他的藝術。

Trier 的敘事並非依靠驚天大揭露,而是透過細膩的日常瞬間累積情感張力。

  • Gustav 買錯給孫子的 DVD,尷尬卻惹人發笑。

  • Nora 對此報以會心一笑。

  • 父女倆隨後一同抽菸,在沉默中共享片刻親密。

正因為有這些溫柔片段,他們的疏離顯得更加痛苦;也因此,他們嘗試修復關係的步伐,格外令人動容。

家庭不是衝突,而是矛盾的共生

《Sentimental Value》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它拒絕將家庭簡化為對立或矛盾。Trier 與演員群深知:緊張的親子關係往往是矛盾交織的——既有共同的笑聲,也有揮之不去的怨懟。

  • Skarsgård、Reinsve 與 Lilleas 的化學反應自然得令人忘記這是表演。

  • 角色間沒有單純的英雄或惡人,只有試圖在過去殘骸裡前行的人。

藝術的細膩工藝

影片的藝術性同樣令人讚嘆。

  • Kasper Tuxen 的攝影如靜靜觀察者,流暢而不打擾。

  • Olivier Bugge Coutté 的剪輯,賦予兩小時多的篇幅以節奏感與推進力。

  • 章節式的結構、轉場時的黑屏,宛如翻閱一本小說的頁面。

整部作品既有文學般的厚度,也保有電影的純粹感官力量。



餘韻:無聲的終章

最後一幕中,沒有任何對白,卻帶來深刻的情感共鳴。

《Sentimental Value》最終成為一部關於:

  • 我們如何將歷史刻進骨血;

  • 藝術如何既揭露傷口、又能療癒;

  • 家庭如何,儘管複雜,仍是我們最初與最終的故事。

Joachim Trier 不僅再次證明了自己是才華洋溢的導演,更以此片奠定了大師地位。這不只是電影,而是真正重要的藝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