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隱秘痛感
1989 年,我在坎城影展首映禮上第一次觀看了帕特里斯・勒孔特的《於勒先生》。開場那種隱秘的痛感,就悄悄地在我心頭留下痕跡。
這不是典型的法國驚悚片 —— 儘管以一具屍體開篇,並穿插謀殺調查,但電影真正打動人的,是孤獨的重量,以及兩個彷彿生活在平行世界的人之間,那段脆弱又混亂的羈絆從萌生到凋零的全過程。
謀殺案只是背景板
影片開場:一具屍體、目擊者口中「身材瘦小的男人」逃離現場,看似偵探故事的經典開端。
但勒孔特很快顛覆了這種期待:謀殺案只是背景板、催化劑,引導觀眾去觀察公寓樓裡的人,尤其是 於勒 和 愛麗絲。
米歇爾・布朗飾演的中年裁縫於勒,以克制而感染力十足的表演展現了孤獨的深度。獨居生活、筆挺黑西裝、鍥亮皮鞋,甚至稀疏頭髮的髮梢都修剪整齊 —— 這一切完美表象下,藏著深深孤獨。
愛麗絲:黑白世界裡的紅色光芒
22 歲的愛麗絲,金髮、溫暖笑容,總穿紅衣、塗紅口紅,手裡提著裝滿西紅柿的購物袋。
她住在對面公寓,於勒每晚透過窗戶凝視她:入睡、穿衣、脫衣,甚至她與男友埃米爾的親密時刻。
這不是單純偷窺,而是他唯一能與他人產生聯繫的方式 —— 即便隔著一段距離。
黑白與鮮紅:兩個世界的碰撞
勒孔特用色彩講述故事:
-
於勒:黑白分明、冷淡無溫度(公寓、裁縫店、白鼠、蒼白皮膚)
-
愛麗絲:鮮紅點綴(紅裙、口紅、西紅柿)
當愛麗絲發現於勒深夜凝視時,電影轉向緊繃的情感張力。她兩次敲門:第一次無人回應,第二次他邀請她去火車站餐廳。
這段交流直白而刺痛:於勒承認見過她和埃米爾在一起,而愛麗絲並未退縮,反而被他的執著吸引。
勒孔特:像化學家一樣的導演
帕特里斯・勒孔特是法國最具多變風格的導演之一,《於勒先生》是他個人風格真正定型的作品。
他曾說自己更像化學家:「把毫無關聯的元素混在一起,看它們產生怎樣的反應。」
影片中的保齡球館場景便是例證:於勒連續打出全中,老顧客為他歡呼,讓他形象立體化 —— 他不僅是孤獨裁縫,也曾被喜愛。
安靜的力量:細膩的情感瞬間
影片靈感來自喬治・西默農的小說《於勒先生的婚約》,鏡頭語言簡潔優雅,直擊人性。
最有力量的瞬間往往安靜:
-
於勒告訴愛麗絲自己再也不會找妓女,因為「我愛上你了」
-
愛麗絲聽他講述生活時的柔和神情
-
後期快鏡頭慢放,定格在令人心碎的瞬間
揮之不去的傷感
結局沒有圓滿,也沒有「皆大歡喜」,正體現孤獨與單向愛情的本質。
留在觀眾心裡的,不是謀殺案真相,而是於勒站在窗邊的身影 —— 凝視永遠無法融入的世界。
勒孔特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刻著「這個人熱愛電影」,看過《於勒先生》就會明白:他不只是講故事,而是讓你 感受故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