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之後》影評:一部直擊真相、後果與代際張力的尖銳之作

開篇:取消文化,還是「後果文化」?

開門見山吧:「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詞。太多人用它來描述所謂「未經正當程序」的職業放逐,卻刻意忽略了近年來大多數面臨強烈反對的人,其行為都是被證實過的。

但這個詞終究流傳了下來 —— 如今我們所有人都在使用它,無論有意與否。也正因如此,盧卡・瓜達尼諾(Luca Guadagnino)的《狩獵之後》(After the Hunt)才顯得如此重要。

這部電影並非單純探討「取消文化」,而是更深刻地追問:懷疑、真相與人性之間的模糊地帶

疑慮,而非答案

影片讓人聯想到約翰・帕特里克・尚利的《虐童疑雲》(Doubt)。那部 #MeToo 運動之前的傑作中,梅莉爾・史翠普與菲利普・西摩・霍夫曼的對峙,不在於尋找確切的真相,而是迫使我們面對「我們終究無法真正洞悉」的事實。

《狩獵之後》正是沿襲這一傳統,只不過背景換成了現代常春藤盟校 —— 在桃花心木圖書館與學術光環之下,潛藏著同樣混亂的人性。

角色與設定:理性表象下的脆弱

茱莉亞・羅勃茲飾演的阿爾瑪・英霍夫(Alma Imhoff)是全片核心。作為耶魯大學的哲學教授,她正處於爭取終身教職的關鍵階段。

影片開場的晨間日常 —— 搭配崔特・雷澤諾與阿提克斯・羅斯那如炸彈倒計時般的配樂 —— 已經暗示了阿爾瑪看似嚴謹掌控,卻暗藏不安與脆弱的一面。

她的生活圍繞著:

  • 瑪吉・普萊斯(Ayo Edebiri 飾),熱忱到近乎執拗的博士生弟子;

  • 漢克・吉布森(Andrew Garfield 飾),與她關係曖昧、鬆散的系裡同事。

瓜達尼諾用細緻的美術和光影浪漫化了學術世界,在戳破這個知識分子泡沫前,先把它描繪得幾乎完美。

爆發點:一場指控

轉折發生在阿爾瑪家的一場派對之後。幾天後,瑪吉情緒崩潰地指控漢克性侵。

影片並未走向傳統的「尋找真兇」敘事,而是聚焦於阿爾瑪的處境:

  • 她的摯友堅稱無辜,卻瀕臨崩潰;

  • 她的學術前途岌岌可危;

  • 在「正確的選擇」逐漸模糊時,她要承受巨大的道德與情感壓力。

不可靠的敘述者

影片的巧思在於逐層剝開角色外殼:

  • 瑪吉並非單純的優秀學生;

  • 阿爾瑪有藥物濫用的問題;

  • 她的過往經歷也影響了判斷。

這種揭露讓我們一次次質疑此前所相信的「真相」。

同時,故事引發了代際衝突
阿爾瑪曾在男性主導的學術界拼盡全力才贏得一席之地,她對 Z 世代「舒適至上」的態度感到憤怒。她的那句台詞——「並非所有事情都該像溫水浴那般愜意」——正是影片挑釁觀眾的時刻。

問題與瑕疵

影片並非完美無缺:

  • 瑪吉的角色設定(黑人、同性戀、家境優渥)本有豐富的探討空間,卻淺嘗輒止;

  • 片頭字體和爵士配樂的設計,過於讓人聯想到伍迪・艾倫,顯得不合時宜。

高光時刻:表演與結尾

這些小瑕疵被羅勃茲的表演完全蓋過。她俐落的西裝、短卷髮,以及那標誌性的眼神 —— 既銳利警惕,又偶爾流露脆弱 —— 將阿爾瑪塑造得令人難忘。

片尾的尾聲更是一記冷靜卻沉重的重擊,重新詮釋了全片主題:不是對 #MeToo 的質疑,而是一種致敬。它提醒我們:

  • 不應停留在輕率的定論;

  • 應接受多重真相並存;

  • 抵制把複雜人性簡化為「英雄」或「惡棍」。

總結:敢於讓人直面不確定性

在這個人人都急於選邊站隊的時代,《狩獵之後》敢於迫使我們直面不確定性。

它尖銳、挑釁,最終又回歸人性 —— 這正是它成為必看之作的原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