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萊塢,女性導演走到今天這一步,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這條崎嶇不平的路上,Victoria Mahoney 的名字正逐漸閃耀起來。她接手了由 Charlize Theron 主演、改編自同名圖像小說的《永生守衛2》(The Old Guard 2),這部作品延續了五年前 Gina Prince-Bythewood 開創的系列,也讓 Mahoney 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大型商業電影——一個夢想終於落地的時刻。
談到這部電影的前作《永生守衛》,人們很難忘記那一幕:一個黑人女性導演主掌一部數千萬美元級別的漫畫改編大片。Gina Prince-Bythewood 不僅打破了業界的既定規則,也為後來者鋪設了一條難能可貴的道路。而這一次,她把火炬交給了 Mahoney。兩人就像一場接力賽中的隊友,彼此之間不只是交棒那麼簡單,更是一種責任的延續與情感的傳承。
Mahoney 在影視圈其實並不陌生。她曾參與多部知名電視劇的導演工作,包括《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晨間直播秀》(The Morning Show)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國度》(Lovecraft Country),甚至還拍了《金裝律師:洛杉磯篇》的試播集。許多人或許不知道,她的藝術出發點其實來自繪畫與表演——她早年曾在紐約學習美術,也曾在 Shelley Winters 的指導下鑽研表演技巧。後來她搬到洛杉磯,一邊拍戲維持生計,一邊撰寫劇本,這才誕生了她的首部導演長片《Yelling To The Sky》。
這部電影從劇本誕生到正式拍攝,中間經歷了多年。Mahoney 花了數年時間進出各種電影創作工作坊,包括知名的日舞實驗室,精雕細琢這個關於成長與家庭的故事。電影最終在柏林影展上首映,並巡迴世界多個電影節,讓 Mahoney 的才華終於獲得世界認可。只是,那之後,她並沒有立即迎來更多的電影機會。這在好萊塢其實並不少見:即使女性導演有出色的處女作,第二部電影也常常要等上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像 Kathryn Bigelow 這樣的導演——她至今仍被視為動作片的巔峰之一,其代表作《拆彈部隊》也曾奪下奧斯卡最佳導演——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大多數時間是孤軍奮戰。Mahoney 就曾感慨,如果當年 Bigelow 身邊有能傾訴的同行,那些在片場發生的奇怪事、不公平待遇、或者單純只是想吐個槽的時刻,或許不必自己一人承受。現在的她,有了 Ava DuVernay、有了 Gina Prince-Bythewood,這樣的同行互助,不只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支持系統。
然而,女性導演在進入工作場域之前,常常還是得先突破一些「先入為主」的假設。Mahoney 曾直言不諱地指出,業界對她的智力與情緒能力總抱持疑慮,彷彿她不可能同時會說話又懂得拍電影。這些偏見不但令人疲憊,也讓她總得多花時間去證明自己。而她所做的選擇——不願被定型於某個風格、甘願放棄收入去等待真正有意義的作品——就是她反擊的方式。
她在「做出選擇」這一點上令人敬佩。例如,她故意在電視劇領域內嘗試不同的類型,只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只能拍情感戲;她也曾為了等待一部有挑戰性的電影,而婉拒輕鬆穩定的電視工作。這樣的選擇或許讓她失去一些機會,但換來的是能自由穿梭於電影與電視之間的能力。如今在《永生守衛2》中,她終於得以實現「拍攝一部大型商業電影」的夢想。
在製作《永生守衛2》時,Mahoney 特意向製作設計師提出一個要求:不要讓她看到任何熟悉的電影場景。她想要的是新的視覺語言、新的空間感。結果令人驚訝——整部電影其實都是在義大利羅馬拍攝的。無論是片中標示為韓國的現代建築、還是據說是克羅地亞的湖畔別墅,全都來自羅馬或其周邊地區。這種「魔術式」的視覺錯位,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展現了 Mahoney 對細節的堅持與熱愛。
她曾笑著回憶,每當拍片現場再累、再混亂,她心中總會冒出一句話:「這是我一輩子的夢想啊。」那不是一句浪漫的口號,而是真實的體悟。從一個學美術的女孩,到在片場與 Charlize Theron、Uma Thurman 並肩作戰的導演,這條路走了十多年,也證明了一件事:堅持不被定義,是她最重要的創作哲學。
Mahoney 還對《永生守衛》系列第一部中的一個場景念念不忘——Joe 和 Nicky 在貨車中的深情對白。她認為,那一幕是漫畫改編電影中少有的真正動人場景,至今仍無人能出其右。而她在續集中,也延續了這種情感張力,同時融入更複雜的角色關係與世界觀——包括 Nile 的成長、Quynh 的復仇、還有全新登場的角色 Discord,由 Uma Thurman 飾演。
就像她所說的:「我不想一開始就被人當成不同。我只想談鏡頭和分鏡,談角色的情感,談我們如何把故事說好。」
這個願望,說來簡單,但要在電影產業實現它,仍需很長的一段路。而 Mahoney 就是那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一步一步,靜靜地把夢變成現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