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Heads of State》是一部典型的「搭檔喜劇」,不過它把這個老掉牙的套路玩得比想像中更有趣。片中的兩位主角,一位是美國總統,一位是英國首相——一個是好萊塢出身的動作片巨星,一個是特種部隊退役的毒舌政客。這對組合從一開始就互看不順眼,偏偏還要在空軍一號被俄羅斯超級反派擊落後,被迫攜手在東歐逃亡求生,場面鬧劇十足。
由約翰・希南(John Cena)飾演的總統威爾・德林格(Will Derringer)這名字聽起來就像刻意取來逗樂觀眾。他並未服過兵役,但因出演過一系列像是《水蛇突擊隊》(Water Cobra)那種爆炸場面滿天飛的動作片,而讓美國人民對他有種「硬漢領袖」的錯覺。這種現象其實現實中也屢見不鮮,就像雷根從演員變總統,或川普靠真人秀撐起政途,《Heads of State》就乾脆把這種荒誕現象當笑話來用。
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飾演的英國首相山姆・克拉克(Sam Clarke),則是一位「進過特種部隊卻從未上過戰場」的政壇老狐狸。他就像《絕命毒師》的索爾加上《六人行》的錢德勒那種毒舌角色的綜合體:嘴碎又懶得認真。他與總統的互動讓人聯想到現代版的《怪老頭》,只不過這次兩位中年大叔加起來可能超過500磅。
導演伊利亞・奈許勒(Ilya Naishuller)曾拍過《硬核亨利》與《無名之輩》,擅長將暴力場面處理得既滑稽又炫技。他的風格介於蓋・瑞奇與艾德格・萊特之間,又帶點70年代詹姆斯・龐德電影裡那種「荒謬卻一本正經」的調調。有一幕追車戲,鏡頭隨車飆轉後忽然定格在一群劃十字的修女身上,彷彿在對觀眾說:「別忘了,我們這是鬧劇!」若是007演的,可能還會挑個眉補上一句「天助我也」。
雖然整部片劇情荒唐又單薄,但節奏流暢,笑點頻出。暴力與笑料交替之間,還偶有幾段讓人意外的「溫情時刻」。例如總統在一座東歐村莊的廚房中,因飢餓與睡眠不足而情緒崩潰,手持一鍋熱湯大吼:「我到底是誰?」這一幕或許誇張,但看起來就像生活中某位在高壓職場下崩潰的中年上班族。艾巴飾演的首相則像那位見多識廣、對劇場型人格見怪不怪的資深老鳥,一邊翻白眼一邊無奈接過湯鍋。
值得一提的是,由普莉揚卡・喬普拉・喬納斯(Priyanka Chopra Jonas)飾演的情報員諾艾兒是全片最早出場的重要角色。她在一場西班牙「番茄節」La Tomatina 中的任務中遭到伏擊「陣亡」,但觀眾都知道,這種等級的角色不可能五分鐘就領便當。番茄節的場景非常搶眼:滿街是被砸爆的紅色果肉,既像血又像鬧劇,充滿視覺衝擊力。這樣的文化背景加進動作片不算創新,但奈許勒把它處理得像一場爆笑惡作劇。
帕迪・康斯戴恩(Paddy Considine)飾演的反派角色雖然動機老套——為了報復因北約空襲喪命的兒子,他計劃瓦解北約、讓世界大亂——但他的表演卻讓這個角色有了某種悲憤與份量。作為一位演技派演員,哪怕劇本給的不多,他也能用眼神傳達角色的情感厚度。
你也可以選擇從政治層面分析這部電影。它一方面嘲諷了當代西方政治娛樂化的趨勢——總統靠臉吃飯、首相雖專業卻無力掌控實權;另一方面,也觸碰了「正義行動是否值得犧牲無辜生命」這樣的灰色地帶。在一場計畫轟炸反派基地的橋段中,角色們討論如何降低「附帶傷害」,令人不禁聯想到現實中的無人機打擊政策。但電影並未深究,轉眼就又跳回像卡通一樣的暴力喜劇節奏。
儘管劇情銜接有些生硬,特別是在從暴力場面轉換到兩人鬥嘴時略顯突兀,但兩位主角的表現仍舊撐起了全場。希南再次詮釋那種「外表肌肉硬漢、內心敏感男孩」的角色,延續他在《和平使者》的戲路;艾巴則展現了他標誌性的冷靜、理智與帶刺幽默,兩人碰撞出的化學反應讓人會心一笑。
配角方面也不乏亮點,例如史蒂芬・魯特(Stephen Root)飾演的駭客,臉上總帶著「我做過什麼孽」的懊悔表情;還有傑克・奎德(Jack Quaid)飾演的安全屋守門人,興奮地展示自己藏了大半輩子的武器收藏。這些角色讓整部片增添不少人情味,也讓人聯想到生活中那些總在等待「末日降臨」的準備狂朋友們。
總體來說,《Heads of State》是一部純粹為娛樂服務的動作喜劇。不求邏輯、不求深度,但就是拍得夠鬧、夠好笑。如果你喜歡《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這種「猛男+搞笑」組合,或《無名之輩》(Nobody)那種「日常暴力風」的節奏,那麼這部片八成會讓你笑到噴飯。至於會不會有續集?只要票房不差,好萊塢一定會想辦法讓總統與首相再次聯手出任務,畢竟在電影宇宙裡,政客可是沒有任期限制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