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再度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變異恐龍,四處逃命的混亂場面的確帶來一種無與倫比的刺激。《侏羅紀世界:重生》在這方面確實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遺憾的是,要抵達這些高能場面,觀眾得忍受漫長的等待和冗長的鋪陳,這段過程,就像真的在叢林裡涉水而行,既濕重又疲憊。
這部《侏羅紀公園》系列的最新續作,努力試圖找回當年系列的驚悚與冒險感,同時也試圖探討當代社會的議題。只是,當電影高喊資本主義才是真正的怪物時,它自己卻又轉身賣起了造型誇張、價格高達30美元的暴龍頭造型爆米花桶,這樣的自相矛盾讓人不免苦笑。
導演由曾執導《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與2014年《哥吉拉》的加雷斯·愛德華(Gareth Edwards)擔任,他對大場面與壓迫感的掌握依然精準。恐龍之間的廝殺、人類被追逐的逃亡,讓人再次想起當年《侏羅紀公園》帶來的心跳感。但編劇大衛·柯普(David Koepp)的劇本卻顯得既空洞又雜亂,角色太多,卻一個也立不起來。
斯嘉麗·喬韓森、馬赫夏拉·阿里與喬納森·貝利這三位實力派演員幾乎是在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認真地驚呼、逃跑、吊掛在各種危險邊緣,像是完成一場標準的動作片作業。廢棄便利商店的追逐戲與懸崖邊的巨大恐龍巢穴算是本片較為出色的場景,但片中角色之間的對話實在無趣,只是反覆地向彼此解釋劇情設定,觀眾聽久了也難免疲憊。
更糟的是,片中還硬塞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家庭支線劇情。由曼努艾爾·賈西亞-魯佛(Manuel Garcia-Rulfo)飾演的父親與他的兩個女兒,還有大女兒的無用男友,共同組成了這條完全不必要的線。他們的出現幾乎沒有對主線劇情產生任何實質推進,反而一再拖慢節奏,讓人出戲。
喬韓森飾演的扎拉·班奈特是一名歷經戰火、身經百戰的傭兵,不過她過於精緻的外型與光潔的皮膚總讓人難以相信她曾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不過,既然是要進戲院吹冷氣看恐龍,我們也不必太認真地計較這些。電影設定在《侏羅紀世界:統治》事件五年後,恐龍早已不再是讓人驚恐的生物。人們甚至可以在白天的紐約市中心看到一頭恐龍被吊離東河,彷彿這只是日常之一。
劇情真正的危機來自一名大藥廠的老闆(由魯伯特·佛蘭德飾演),他雇用扎拉帶領一支隊伍前往赤道附近的孤島,那裡據說有三種尚未曝光的基因混種恐龍,可能具備革命性的醫療潛力——當然,利潤才是重點。
於是,扎拉找上了貝利飾演的古生物學家亨利·盧米斯博士,這位穿著針織毛衣與卡其褲、戴著眼鏡的「學者型男」,如今在冷清的博物館裡度日。看到恐龍真身對他而言既是夢想也是壓力,但貝利過於俊朗的形象與學究角色之間始終難以產生火花。
相比之下,阿里飾演的邓肯·金凱德作為扎拉的老拍檔顯得更有層次。他駕駛著載著主角群的小艇,帶領觀眾進入那座充滿未知與危機的島嶼。阿里的表現低調而克制,他的角色雖然背景交代不多,但至少有幾場與喬韓森的互動頗為動人,甚至會讓人想看他們兩人演一部真正的劇情片。
途中遇見的那家人,顯然只是為了增加生存挑戰與人數而塞進劇情,除了打亂節奏外,幾乎毫無貢獻。觀眾也很難對這些「附加角色」產生任何情感連結。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畫面確實精美。曾負責《神鬼戰士》、《羅根》和《奇異博士:瘋狂多元宇宙》的資深攝影師約翰·馬西森,拍出了許多令人驚豔的畫面。黃昏的水面波光粼粼,光束穿過地下隧道,煙霧中的紅色照明點亮夜空,都是賞心悅目的視覺語言。配樂方面,亞歷山大·戴斯培的作品則在主旋律之外,巧妙地揉進了約翰·威廉斯的經典旋律,為老觀眾帶來些許懷舊感。
偶爾,本片會出現一些聰明的小橋段、視覺反轉與節奏設計,讓人回想起過去《侏羅紀》系列的純粹娛樂性。但這些瞬間太過短暫,也難以彌補整體劇本的乏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