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女王》(The Queen of My Dreams)是一部看似風格鮮明、情感真摯,實則情緒起伏激烈且結構略顯凌亂的作品。這部片在驕傲月中上映,無論是時間點還是主題選擇都頗具巧思,只可惜整體調性搖擺不定,讓原本富有潛力的故事顯得略有失衡。這部影片由南亞裔穆斯林創作者Fawzia Mirza自編自導,改編自她2012年推出的一部三分鐘實驗短片,如今搖身一變成為99分鐘的長片,承載了她太多想說的話與未竟的情緒。
故事的主角Azra,由《大學女生的性生活》(The Sex Lives of College Girls)中的Amrit Kaur飾演,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巴基斯坦裔研究生,夢想成為一名演員。她在1999年返回家鄉喀拉蚩,為剛過世的父親奔喪,卻不得不面對與母親之間多年未解的矛盾。她的母親Mariam(由Nimra Bucha飾演)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堅持Azra必須身穿傳統長袍、遵守伊斯蘭教的守喪儀式,與女性親族們一同悲悼,而葬禮的實際安排則由男性掌控。這一切對自由奔放的Azra而言,不只是文化衝突,更是個性與價值觀的直接衝撞。
電影在此基礎上穿插著多重時空的敘述。一方面是當下的Azra與母親之間緊繃的關係,另一方面則透過一連串的閃回,回到1969年Mariam年輕時的生活。那時的她,與如今嚴厲拘謹的模樣判若兩人,是個活潑自由、風情萬種的女孩,與未來的丈夫展開一段浪漫純真的戀愛。這些回憶畫面色彩鮮豔、鏡頭明亮,彷彿重現了那些被Eastman Color修飾過的老派寶萊塢電影,像是Azra喜愛的女星Sharmila Tagore的電影風格——迷人又令人懷念。這樣的視覺呈現與現代段落沉重壓抑的氣氛形成強烈對比,也讓觀眾不難感受到,過去雖不完美,但至少還有呼吸與選擇的空間。
除了1999與1969這兩個時空軸線外,電影還穿插了1970年代Azra成長於加拿大的段落。這些部分由年幼版Azra(Ayana Manji飾)出演,展現她在Nova Scotia逐漸發現自己對女生有好感的內心變化。那段時期的視覺風格沉穩、色調偏灰,宛如當時歐美電影常見的家庭劇或青春片,沒有過度的渲染,卻帶有一種真實的年代質感。在這些畫面中,Bucha繼續詮釋母親的角色,從一位兼賣Tupperware的現代女性,轉而成為受宗教傳統規範的虔誠信徒。這一切的轉折點,來自丈夫一次突如其來的心臟病發作,使她許下了「若能康復,我將獻身信仰」的願望——也因此徹底改變了整個家庭的走向。
這樣的故事設定讓人不禁想起不少移民家庭中常見的代際矛盾。像美國導演Mira Nair曾在《Monsoon Wedding》中捕捉到的文化錯位與家庭情感;又或是英國作家Zadie Smith筆下角色面對多元文化衝突時的無所適從——都與這部片中的情境有著微妙的共鳴。而觀眾更能從Azra的視角出發,體會她在東西文化交錯之下所產生的掙扎:作為一個酷兒穆斯林,她既渴望理解家庭的歷史與傳統,又不願再壓抑自己的真實身份。
然而,正如許多首次執導長片的少數族裔創作者一樣,Mirza或許太想把她人生中各種經歷、心結與情感都一次性傾瀉於一部作品中。這讓電影像是一鍋什錦濃湯——有時豐富、有時混亂。它既像是一部歡樂的寶萊塢情節片,又想承載深層的心理劇與家庭悲喜劇元素,結果導致觀感極不穩定。前一幕還在欣賞年輕Mariam嬉笑戀愛,下一幕卻轉為母女間冷酷對峙與葬禮壓力,這種情緒斷裂讓不少觀眾感到措手不及。
這種調性搖擺其實在某程度上也反映了電影中家庭本身的破碎與失衡。幸運的是,演員表現撐住了整體結構。Amrit Kaur在本片中挑戰雙重角色,既要詮釋風情萬種的年輕母親,又要展現現代Azra的茫然與憤懣。她在兩種身分中遊刃有餘,既能掌握青春洋溢的浪漫氛圍,也能傳達現代女性對家庭與身份的無力感。至於Bucha,她延續了自己在《Ms. Marvel》與《Polite Society》中一貫的嚴母形象,這次的演出同樣鋒利而堅定。
若觀眾願意包容這部片的種種不完美,它其實也留下了不少餘韻。Mirza在片尾透出一種矛盾又真誠的情感——即便你的家鄉不再屬於你、即便你的家人無法理解你,這片土地依然是你靈魂的一部分。它記錄了過去的美好與傷痛,也無法完全抹去你對家的渴望與依戀。
對許多來自傳統家庭的LGBTQ+觀眾而言,《夢中女王》像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封信——一封寫給曾經愛過的家人、給那個曾想回家卻不敢的自己、也給那些還在尋找身份與歸屬的同行者。只可惜這封信過於冗長,篇幅之間的聲音彼此拉扯,讓訊息略顯模糊。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個值得傾聽的聲音,尤其在當今這個多數文化依舊壓抑少數聲音的時代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