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最新紀錄片《Dear Ms.: A Revolution in Print》是一部用心描繪女性主義歷史的作品,它追溯了傳奇雜誌《Ms.》的誕生與影響,同時也折射出當代社會在性別議題上仍舊面臨的拉鋸與焦慮。全片由三位導演分段拍攝,各自聚焦不同主題,看似分裂,實則像三頁書信的拼貼,雖然筆觸不同,卻都在回應同一場戰鬥——女性如何在歷史的噪音中寫下自己的聲音。
在上世紀七〇年代,美國的報攤從未出現過一本真正為女性發聲、由女性主導編輯方向的雜誌。《Ms.》的誕生就像是一場印刷機上的革命,它不只是一本文學刊物,更是一種態度的實體表達。當時年僅三十多歲的葛洛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既是《Esquire》的自由撰稿人,也是一位經常出現在電視上的「漂亮臉孔」。但她不甘心只當時代的花瓶——於是,她決定自己創造平台。
紀錄片的第一部分由 Salima Koroma 執導,標題為〈為女性而設的雜誌〉,聽起來像口號,實則是對當年女性處境的深刻還原。影片大量採用黑白照片與顆粒感十足的歷史影像,再配以大膽復古的動畫,不只營造出強烈的時代感,也讓那些看似遙遠的故事變得具體可感。片中一位受訪者回憶起 1972 年第一次拿起《Ms.》時那種「終於有人替我說話」的震撼,讓她熱淚盈眶。對於今日資訊泛濫的世代來說,「說真話、聽真話」似乎是理所當然,然而在當時,這是一種令人顫抖的奢侈。
紀錄片第二部分由 Alice Gu 執導,主題圍繞《Ms.》的「男性專刊」。許多人不知道,當期封面人物是性感迷人的羅勃·瑞福(Robert Redford),看似吸睛,實則話題火熱。這一期雜誌探討了男性在父權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試圖引導男性反思:所謂的「男性特權」究竟是什麼?Gu 不迴避家暴、控制欲與結構性暴力等敏感議題。在其中一段訪談中,一位當年的男性讀者坦言,自己是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們都活在一個為男人量身打造的世界」。這讓人不禁想起約翰·藍儂曾在《滾石》雜誌上發表女權文章,雖然他不完全是女權主義者,卻願意反思自我。Gu 顯然也是在試圖用這種方式打破男性自我中心的話語結構。
第三部分由 Cecilia Aldarondo 執導,名為〈No Comment〉——這是《Ms.》早期常設欄目之一,專門揭露媒體中性別歧視的荒謬圖像。這一段是全片最具爭議、也最深刻的篇章。影片開場即以一組女性生殖器的藝術影像強烈衝擊觀眾,隨後迅速切入女性身體在公共媒體中如何被觀看、被消費、被污名化的探討。《Ms.》曾推出過一期以「情色與色情的界線」為主題的特刊,至今仍是性別研究的重要素材。Aldarondo 藉由這一議題進一步探討女性身體的主體性,她試圖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我們是否真的學會了看見女性,而不是凝視女性?
儘管紀錄片嘗試用多元視角修補歷史上的缺口,但某些部分仍重蹈《Ms.》早期的覆轍。第一段的確展示出豐富種族背景的受訪者,也納入當年新聞間裡那些鮮為人知卻至關重要的黑人女性記者。然而進入後段後,這種多樣性逐漸減弱。諷刺的是,這正是當年《Ms.》被批評的部分,而導演團隊並未完全從歷史中學習。
即便如此,《Dear Ms.: A Revolution in Print》仍是近年少見的,能將女性主義運動講得既真誠又具人味的紀錄片。影片並未將歷史高掛雲端,而是用生活語調講述一個又一個掙扎與成長的瞬間。當觀眾看見編輯室牆上貼滿手寫稿件、校對紙上紅筆批註、老式影印紙的墨跡印痕時,那種對實體媒介的懷舊情感油然而生。如今大多數年輕編輯用 Google Docs、Slack 遠距協作,效率高了,卻也少了那種一起在打字機前討論封面字體的浪漫與火花。
片尾,一位參與創刊的女性編輯輕聲說:「當時我們覺得世界沒人在聽我們,那我們就自己印出來。」這句話簡單卻有力,道盡《Ms.》存在的意義。不僅是一本雜誌,而是一種為沉默者發聲的方式。
在媒體日漸集中、紙本雜誌紛紛停刊的今天,《Dear Ms.: A Revolution in Print》就像一封橫跨五十年的回信,提醒我們:在這個人人都能發聲的時代,最可貴的是,敢說真話。如同格洛莉亞·史坦能當年那句流傳至今的話:「女性的故事,如果我們不說,就沒有人會說。」這部紀錄片,正是她們當年的印刷機,如今的麥克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