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t link
- X
- Other Apps
皮克斯的新作《Elio》延續了這家動畫工作室一貫的溫情風格,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一種熟悉的套路。它並不是那種劇情峰迴路轉、風格顛覆的動畫電影,但它的情感觸動依舊深刻,特別是在那真誠又坦率的結尾。看著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不禁想起前陣子讀過一篇關於英國導演喬·懷特(Joe Wright)的訪談。他提到母親過世時的孤寂,那種情緒就像Elio一樣,不需要特別複雜的劇情鋪陳,也能勾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故事的起點頗具感染力。主角Elio Solis是一個失去雙親的孩子,由姑姑Olga撫養長大。Olga是一位空軍軍官,一心想成為太空人,卻為了照顧Elio而暫時擱置了夢想。在一座航太博物館裡,Elio被關於「旅行者號」的展覽吸引,那艘於1977年發射、搭載著黃金唱片與地球訊息的太空探測器,喚起了他對星際世界的幻想——也許在遙遠宇宙中的某個存在,能回應他的孤單。
這樣的設定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星際寶貝》。都是描述臨時監護人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與修復。Olga為了照顧Elio犧牲甚多,但Elio並不領情,反而逃學、跑去海邊,在沙灘上寫著「如果你在那裡,請回應我」這類訊息。他甚至嘗試自己拼裝簡易的設備,想與外星生命接觸。這樣的渴望,也讓人想起史蒂芬·霍金童年時的夢想——他曾說,他最大的願望是「能收到來自遙遠星系的訊息」,因為那會讓他覺得,自己並不是孤單的存在。
隨著Elio意外與外星文明成功聯繫,劇情開始急轉直下。他的訊息被一個由多種族組成的宇宙議會——Communiverse——接收到,誤以為他是地球的「代表領袖」,便「邀請」他前往宇宙中心。他並不是被綁架,而更像是被命運推上了一個自己從未準備過的舞台。Elio驚慌地試圖扮演「地球代言人」的角色,鬧出不少笑話,也讓人聯想到《銀河追緝令》中那種誤打誤撞的英雄旅程。
在Communiverse裡,Elio遇見了另一個與他同樣孤單的人——Lord Grigon,一位被議會拒絕加入、因怨而生恨的外星領主。這角色讓人聯想到《星際大戰》中的黑武士,不過Grigon最吸引人的不是他的戰鬥力,而是他柔軟的一面——特別是他與兒子Glordon之間的關係。Glordon不想走上父親那條暴力的道路,反而主動願意成為Elio的「人質」,以避免戰爭的爆發。Elio與Glordon之間萌生的友誼,成了電影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雖然這部電影由三位導演聯手完成——Madeline Sharafian、《青春變形記》的Domee Shi,以及Adrian Molina,但整體觀感更像是一塊情緒拼貼板:向《第三類接觸》致敬的神祕感、取材自《13號星期五》的調侃、甚至還有皮克斯自家的《瓦力》、《腦筋急轉彎》等影子。這些熟悉的橋段對成人觀眾來說,很容易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對孩子而言,這些元素仍是新鮮又迷人。
不過,《Elio》也並非全無缺憾。Communiverse中的許多角色來去匆匆,有些甚至突然就從劇情中消失了。而在情感表達上,電影有時顯得過於直白。它似乎不太信任小觀眾的理解能力,常常用對白直接說明角色的心情與主題,而不是讓畫面、音樂、色彩去傳遞那種細膩的情緒。相比之下,《海底總動員》中馬林尋找尼莫的過程就顯得含蓄許多,但孩子們仍舊能懂背後的情感核心。
儘管《Elio》的情感表達略顯高聲,我仍然不得不承認,在電影最後那開放又溫柔的第三幕,我的確被觸動了。那種在失落之後重新建立連結、不再孤單的感覺深深擊中了我。或許是因為我最近也面臨親人的離世,那份空虛與想像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渴望,讓我更能理解Elio的行動。這讓我想起一位法國朋友,他在失去祖父後說,他寧願相信人會變成星星,這樣他就能每天晚上抬頭仰望某個熟悉的方向。
《Elio》的美,並不來自驚喜或新奇,而是那份單純的情感真誠。它講述了一個孤單的孩子,如何在悲傷中尋找意義,如何在陌生的宇宙中找到彼此的連結。它提醒我們,有些情感雖然平凡,卻仍能深深刺穿人心。就像瑞典詩人卡琳·博伊耶(Karin Boye)說的:「不是因為複雜才動人,而是因為真實。」
也許,這就是皮克斯始終讓人動容的地方。即使故事再公式化,他們總能明白——人們總在尋找彼此,不只是為了被理解,而是為了不再孤單。
Comments
Post a Comment